3月底,位于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里,当地民众正忙着防沙治沙。杨艳敏摄3月底,位于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里人声鼎沸,被一望无际的草方格整齐分割的沙丘,披着绿装连绵起伏地伸向大漠深处。初春时节家家户户齐动员的防沙治沙场景,三十多年来在当地从未间断。图为从空中俯瞰治沙场景,被一望无际的草方格整齐分割的沙丘,披着绿装连绵起伏地伸向大漠深处。
杨艳敏摄随着气温日益转暖,巴丹吉林沙漠里迎来一年里最好的植树季,大批适宜沙漠生长的苗木被争分夺秒地栽植下去。当下时节,如果迎风聊天的两人距离稍远,强劲的风会让彼此都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,但铺上草方格并被植被覆盖的沙丘却纹丝不动,尽显云淡风轻。以前的春天可不是这样,不仅庄稼房屋可能受灾,吃饭的碗里都是沙子。
50岁的治沙人单国荣和另一个同伴,已在沙漠里搭帐篷日夜坚守了一周多时间,主要是照看一些近年陆续更新引进的治沙设备。几十年来村庄周边翻天覆地的巨变,让他认为一切付出都非常值得。单国荣回忆说,如果不是旷日持久的治沙,当地的农田和房屋很可能就会被掩埋,大家就没办法生存下去了。当时为了保卫家园,很多村民都主动去义务治沙,以前没有机动车,治沙技术也十分有限,但每家每户都会出劳力,靠肩背和牲口驮着徒步很长时间去治沙。
单国荣说,这些年来,防沙治沙已成为家家户户的共识,尽管眼下外出务工已是不少年轻人的主要营生,但治沙依然是很多人每年的必修课。加之现在有了政府的酬劳,又有了播水机等先进设备,大家治沙的积极性不减当年。以前庄稼都被风沙打掉,一年到头收不上多少,随着几代人参与治沙,现在风沙治住了,家园越来越美了。36岁的许登科告诉中新网记者,对于周边不少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来说,治沙是每年春节后必须要优先考虑的事,忙过一个多月后才会外出务工。
风起沙石扬,埋地又压房,好年不过百,灾年全丢光。林泽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窦长保,如是形容过去很长时间内风沙带给当地民众的伤害。
他说,通过30多年防沙治沙,当地在187公里的风沙线上,建起了一个宽度在5至10公里的阻沙林带,有效保障了临泽绿洲的生态安全。窦长保透露,除了当地民众数十载坚持不懈地参与治沙,新型治沙材料和保水机等治沙技术不断提升,也为漫漫治沙路注入了新的捷径,这促使沙漠苗木的成活率不断提高,保证了长期治沙造林的成果。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,沙漠戈壁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。
连年来,当地持续防沙治沙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与沙漠这个危害生态的黄龙打起了人进沙退的持久战,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。多年来,临泽县通过生物治沙、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方式,持续开展防沙治沙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
据官方统计,当地目前已在境内39万亩的沙漠上实施压沙工程、种植梭梭14.3万亩,沿南、北、中三条风沙带建成阻沙林带187公里,绿洲向沙漠推进11公里,建成防风固沙林27.1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16.68%。(记者冯志军魏建军)。
本文来源:博鱼(boyu·中国)官方网站-www.nsdoula-hyogo.com